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網上論壇】港府削長者生存權利

【網上論壇】港府削長者生存權利 (民主黨油尖旺社區主任 李偉峰)

天水圍公屋邨早前發生慘劇,一名60多歲的女婿猝死後,行動不便的外父亦因不懂向外求助而餓死。事件顯示本港獨居長者政策存有缺陷,導致常有長者乏人照顧而失救猝死。

過去香港一向依賴社會福利署和非牟利組織去提供長者關懷服務,例如派飯和清潔等等。但有些長者怕添麻煩而不主動求助,而且人力資源往往僧多粥少,長者服務輪候冊已超過4,000名長者等候,每人要等待7至8個月才能獲得照顧,社福機構並無足夠人手應付,現行制度實在難以確保獨居長者安居。因此面對30年後長者佔本港總人口由現時13%提升至30%,我們更應善用科技照料獨居長者,減少悲劇發生。

和本港人口結構相近的新加坡,在建造新組屋時引入智能科技Smart Elderly Alert System,透過儀器記錄獨居長者在家中的日常活動規律,如偵測到長者有異常狀況,如暈倒家中,系統會透過雲端通知其子女或安老機構施以救援,避免長者失救致死。

其實,如本港理工大學早於2007年已成功研發上述智能系統,但政府沒有在公營房屋內採納。涂謹申議員於本年4月在立法會提出質詢,問會否在新建公屋引入該系統,可惜政府故步自封地回覆現行平安鐘已可解決問題,並着理大自行申請資助推銷其產品。實際上兩者功能不盡相同,平安鐘是需要長者自行按動求救,智能系統則在長者失去自救能力時自動向外界發出求助訊號。反觀新加坡政府,由建屋發展局在新組屋引入智能系統,造福市民。可見香港政府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漠視生命為先的人性表現才是問題所在。

過去房屋署也曾聯同理工大學在深水埗榮昌邨和新蒲崗試驗減音措施,成功減低噪音後更把設計應用到其他鄰近公路的公務單位。房屋署可以仿效上次經驗,何不在新建造公屋邨推行先行計劃,在部份一人單位引入系統進行試驗,借助公共資源令安老科技得以推廣。倘若試驗成功,系統不但可向其他市民推廣,亦能減輕現時社福機構的負擔。

http://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50811&s=6996647&a=5407576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