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銅鑼灣美容中心涉行騙癌症病人拘11人 http://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177783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不願上鏡的前入境處職員Alan(化名)表示,一般外傭遭辭退後,必須在十四日內離港。Alan承認不少外傭為了留在香港,會向入境處提出免遣返聲請,說回國後會遭酷刑對待等理由,「點解當初到港時唔提出,偏偏俾人炒後又話回國會俾人迫害,分明講大話啦。」

而入境處亦會審查免遣返聲請,如發現申請人回國後真的會受到酷刑迫害,只會暫緩遣返,並不代表會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而當局每年會審查一次,直至酷刑風險不存在,申請人便會遭遣返。另外,如發現申請人是屬於政治迫害,入境處會將個案轉交聯合國難民公署,尋求其他國家收容。

Alan又說,外傭甘願做難民,是因為有着數。他說,家傭月薪四千,做難民有二千七百元津貼,孩子又額外可獲七百五十元,另有醫療及交通津貼,「做外傭要幫人打工,做難民就可以全職湊仔,得到嘅錢又差不多,比回鄉打工仲好;香港教育也較完善,小學至中學可享免費教育,印尼讀書要俾學費㗎。」

至於難民的子女,情況跟大陸人來港產子不同,大陸人有中國國籍受基本法保障,雙非子女因此呱呱墜地便成港人。難二代沒有國籍,出世紙狀態一欄會列明未確定(not confirm),意指他們不代表在港出生能享有居港權,除非父母其中一方為港人,否則不能成為香港居民。

撰文:艾 馬

攝影:金 文、王 晴

做難民好過做家傭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60422/387456

2015年12月7日星期一

急市民所急

立法會早前完成審議修訂《建築物條例》的附屬法例,把公眾地方的男女廁比例由現時的1比1,提升至1比1.5,新標準於下星期一正式實施,的確是便利市民,惟政府隻字不提考慮強制修定公眾地方廁格數目及人流的比例,變相鼓勵聰明的商人減少男士廁格數目,以回應法例需要之餘,又不會增加廁格及洗手間在公共地方的佔地比重。

筆者在2009年跟進一個政府修建公廁個案,建築署為了要合乎當時社會上男女廁比例的建議,竟把男廁的廁格由原有的4個減少到3個,讓男性排隊的時間增加,既然政府部門亦會「偷廁格」,又如何防止私人企業不會減少男士廁格數目呢?

實際上,近年不少商場已增加了女性設施的比例,部份更把原有的男性設施改為女性使用,商場在相隔兩至三層才為男性提供衞生設施,變相減少了整個商場男士廁格總數,在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商場的男士洗手間內亦會出現排隊的情況,是次修例並沒有照顧到的。

根據現行法例《建築物(衞生設備標準、水管 裝置、排水工程及廁所)規例》所規定,商場只需為每500位男性提供4套廁格,每500位女性6套廁格。當局直接降低每名人士與廁格的比例,如每300位男士商場便要提供4套廁格,而女性廁格數目即按1比1.5或將來1比2的比例增加,此舉更合乎公眾利益。與此同時,當局更應考慮規定新落成的商場必須在同一樓層同時提供男性及女性衞生設施,以及強制增加商場中衞生設施的佔地比例,真正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

http://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51207&s=6996647&a=54511476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倡小巴改20座 增競爭力

小巴倡改20座 增競爭力

【本報訊】 小巴業界爭取加座位應付乘客需求,有支持業界訴求的泛民政黨昨日把一輛二十座位小巴帶到立法會大樓外請願,指本港現時以鐵路為主的運輸政策影響小巴生存空間,促政府盡快容許小巴增加座位上限,提升小巴業界競爭力。有出席請願的時事評論員林鴻達指,本港有五分一的小巴的原車款設計是有二十個座位,故把為迎合現行法例而拆去的座位裝回車廂,不會令車內空間縮窄,又指業界曾透露增加座位可令每輛小巴的車費收入提升一成半,相信可提供誘因吸引業界加裝座位。

每日客量186萬人次

本港小巴去年的每日平均乘客量高達一百八十六萬人次,較十年前增加近一成,部分地區的乘客在繁忙時段需等候超過三班車才能上車。支持業界訴求的泛民政黨認為增加座位不但可善用資源,亦可在不佔用道路空間情況下,改善小巴業界生存空間,並吸納更多年輕人入行。

林鴻達則指,按現時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規則,小巴車身長度上限為七米,闊二點三米,最多可容納二十四個座位,加裝座位不會令車內空間縮窄;又指全港四千三百五十輛小巴中,有八百輛屬長陣版小巴,長六點九九米,闊二米,且出廠時已有二十個座位,故只需將原本為配合現行法例而拆除的四個座位,加裝回去即可,改裝連驗車成本約十萬元。


2015年9月30日星期三

201509 工作報告

工作報告日前已經寄出。因為居民想知多點樓字維修圍標及鉛水的問題,所以上一次的工作報告把所有"成功爭取"的工作匯報抽起,集中講圍標及鉛水。
今次反而變了工作回顧系列(不過額外要用多幾千蚊,無咩大水喉射住,的確好吃力)
所以減少版面,只寫重點。
 
 

政府應重新審視熟食中心牌照發牌制度 取消世襲

政府應重新審視熟食中心牌照發牌制度 取消世襲
 
食環署轄下街市除了是買餸的好去處,熟食小販市場更是平民的美食天堂,小炒夠鑊氣之餘價錢相宜,最適合和知己們點幾道小菜相聚一番。
 
適逢今年審計處發表報告,指全港11個熟食小販市場的空置率高達61%,意味每個熟食中心有逾半攤檔無食肆經營,浪費土地資源,而且熟食中心電力不足亦沒有空調系統,部份熟食市場難以吸引市民幫襯。報告促使食環署主動收回數個熟食中心用地,並交由規劃處改劃作其他商業用途,相信日後熟食市場的數目會大幅減少,市民的選擇機會便
 
政府70年代設立街市和熟食小販市場,原意是有效管理隨街擺賣的無牌攤檔,為顧及當時市民的負擔能力,以及經營者的營商環境熟食市場的租金和牌費比市面的舖租為低有部份熟食小販市場更是不收取租檔主只支付每年牌費及其水電開銷,食客亦由於經營成本低而享受到平民美食。但時移世易,小販牌照的世襲制導致行業式微,有部份更私下轉租,從中獲利,攤檔和政府都無誘因提高食物質素和用餐環境,而真正的營業者亦得不到合理的回報再加上他們均是小本經營,未能仿效飲食集團的連鎖經營,以大手購入食材,集中製再分發到店面的工場式作業,以減少食品製作的成本。最終,面對未來租金、食材成本持續上升的環境,小型食肆支撐不住相繼倒閉,新經營者因而卻步,香港只有剩下連鎖食肆。
 
筆者建議政府可一改熟食中心的政策,把街市和熟食小販市場轉形為創業試煉場,只向持牌人發出數年的短期租約,目標以低廉租金培育優質小型食肆,協助新經營者建立品牌和累積經驗,然後強制新經營者投身市場,騰出熟食中心舖位供新創業者進駐。同時取消世襲,以防長時間轉租獲利,阻礙其他創業者公平使用公共資源。筆者希望政策令政府可更有效利用資源協助市民創業,食肆亦可先提升競爭力,除了為飲食業帶來人材,消費者亦因此有更多選擇,用現有的資源創造多贏效果

2015年9月21日星期一

[南丫海難事件] 家屬對律政司拖延表不滿

公義為先 希望街坊唔會話我企少左幾個鐘

涂謹申議員與部份海難家屬會面
家屬對律政司拖延表不滿

今天晚上立法會涂謹申議員與南丫海難部份死者家屬會晤,會中家屬對律政司司長拖延會晤深表不滿,家屬再要求盡快與律政司開會,而涂謹申議員將在立法會復會後要求經濟事務委員會跟進。

家屬們及涂謹申議員分別在8月初及8月尾致函律政司,要求就事件刑事部份及相關進度作進一步交待,惟律政司司長至今未有回覆會晤日期。

尚餘9天已是10月1日,南丫海難已事發三年,但刑事檢控部份勉強叫完成第一部份,即政府官員部份的調查。但律政司承諾找外聘大律師再次審視案件卻至今沒有下文,到底是否已聘用、何時聘用、進度為何?律政司一直未有交待。涂謹申及家屬對律政司不見面、不交待的冷處理深表不滿。

此外,有家屬問及除涂謹申以外,有無其他立法會議員有閱覽黎以德6人小組報告,惟基於運房局設下保密協議,涂謹申未能知悉有無其他議員閱覽。待立法會復會後,涂謹申將再次要求就事件召開會議,要求政府當局交待進一步的資料。

立法會議員涂謹申
2015年9月21日

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網上論壇】港府削長者生存權利

【網上論壇】港府削長者生存權利 (民主黨油尖旺社區主任 李偉峰)
天水圍公屋邨早前發生慘劇,一名60多歲的女婿猝死後,行動不便的外父亦因不懂向外求助而餓死。事件顯示本港獨居長者政策存有缺陷,導致常有長者乏人照顧而失救猝死。
過去香港一向依賴社會福利署和非牟利組織去提供長者關懷服務,例如派飯和清潔等等。但有些長者怕添麻煩而不主動求助,而且人力資源往往僧多粥少,長者服務輪候冊已超過4,000名長者等候,每人要等待7至8個月才能獲得照顧,社福機構並無足夠人手應付,現行制度實在難以確保獨居長者安居。因此面對30年後長者佔本港總人口由現時13%提升至30%,我們更應善用科技照料獨居長者,減少悲劇發生。
和本港人口結構相近的新加坡,在建造新組屋時引入智能科技Smart Elderly Alert System,透過儀器記錄獨居長者在家中的日常活動規律,如偵測到長者有異常狀況,如暈倒家中,系統會透過雲端通知其子女或安老機構施以救援,避免長者失救致死。
其實,如本港理工大學早於2007年已成功研發上述智能系統,但政府沒有在公營房屋內採納。涂謹申議員於本年4月在立法會提出質詢,問會否在新建公屋引入該系統,可惜政府故步自封地回覆現行平安鐘已可解決問題,並着理大自行申請資助推銷其產品。實際上兩者功能不盡相同,平安鐘是需要長者自行按動求救,智能系統則在長者失去自救能力時自動向外界發出求助訊號。反觀新加坡政府,由建屋發展局在新組屋引入智能系統,造福市民。可見香港政府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漠視生命為先的人性表現才是問題所在。
過去房屋署也曾聯同理工大學在深水埗榮昌邨和新蒲崗試驗減音措施,成功減低噪音後更把設計應用到其他鄰近公路的公務單位。房屋署可以仿效上次經驗,何不在新建造公屋邨推行先行計劃,在部份一人單位引入系統進行試驗,借助公共資源令安老科技得以推廣。倘若試驗成功,系統不但可向其他市民推廣,亦能減輕現時社福機構的負擔。